全国咨询热线
020-81630088

展讯|7月27日,广东教育文献展暨黄埔军校中山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庆

举办时间:2024年7月27日-2024年8月11日 阅读量:1211


“广东教育文献展暨黄埔军校中山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庆”由广东省收藏家协会理事黄李平先生策办,沉淀十多年的两校实物藏品和广东教育收藏品将于7月27日-8月11日牵手亮相花地湾古玩城九里艺术空间。三百多件教育文献实物,诠释清朝乾隆年间至新中国解放初期这200多年来的广东教育历史,诉说新与旧、中与西、传统与现代教育体制和观念的碰撞、交融与变迁。


忆往昔,我们放弃封建科举制,尝试新式洋务运动,经历五四运动慢慢走向未来,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一直寻找适合自己的教育之路。今天,不如跟着小编的步伐,穿越时空来看看这段教育之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朝看遍长安花”

科举之制,学优则仕

文才武略,唯才是举

十年寒窗,只为一朝

1.jpg

陆镛锵武举人乡试朱卷

武举人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特殊身份,专为选拔武艺人才而设。武举制度始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兴盛于明清两代,尤其是清朝对武举的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武举人的选拔主要侧重于武艺的考核,包括骑射、使用武器等技能,以及身体素质的测试。与文举人相比,武举人的选拔更注重实战能力和体能素质。武举人的存在,为那些有志于军事或武艺的人提供了一条上升通道,使得他们有机会进入官僚体系或军事领域。


2.jpg

廖道传崇实书院课艺

廖道传(1877—1931),字叔度,别号梅峰、梅垞、三香山人,别署三桂居士,广东嘉应州东厢堡大塘面(今梅县城东镇石月村)人,廖道传是嘉应大学创办人之一。1896年考取秀才,1902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期间赴河南应顺天乡试,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癸卯恩科举人。光绪三十三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同年夏受清廷派遣赴日本考察学政,回国后历任广西师范学堂(监督)校长,广西浔州府、武鸣府知府。1913年任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校长(中山大学前身之一)。著有《金碧集》、《京师集》、《国学集》、《三香片羽集》、《梅峰时文》、《三香山馆诗集》等。


洋务运动之际

旧式科举制度逐渐松动

求新求变的理念愈来愈盛

迸发了一个上下求索的时代

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千年科举已成历史


3.jpg

清朝两广速成师范馆地理学讲义

清末取消科举考试,书院改学堂,广东贡院改为清朝两广速成师范馆。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六月在广州创办,继设初级师范简易科,旋改两广师范学堂,专门培养师范人才。三十二年改称两广优级师范学堂,并于广东旧贡院建成新校舍,分设文学、史舆、数理化、博物四科,所招学生入堂肄习四年,方可毕业。附设有体育专修科及小学。宣统二年(1910)增加附属中学。次年增设附属初级师范。1912年改为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嗣为国立。1924年6月与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等合为广东大学。后于1926年正式成为国立中山大学,即今中山大学的前身。


民主与科学的旗帜高扬

五四时期

关于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历时百年仍不掩其华

在新时代仍彰显其可贵价值


4.jpg

民国元年广东教育司签发的潮州小学毕业证


5.jpg

岭南大学举行毕业授学位典礼邀请卡


抗战期间烽火四起

在山河破碎之际

在防空洞以及更艰苦的环境里

仍有人坚持办学

烽火育才,弦歌不辍


6.jpg

抗战中大迁坪石日记一册

写了坪石学习和实习三年日记。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韶关成为战时省会和广东抗战中心。为了躲避战火,中山大学从广州迁往云南澄江。1940年秋,中山大学又从澄江迁到粤北韶关坪石。为争取中大师生的拥护和支持,夺取党在高校工作中的主动权,自1940年秋中山大学从澄江迁到坪石起,至1945年1月中山大学再度西迁离开坪石止,中大在坪石的5年间,中共地下组织在中大开展了大量艰苦而卓有成效的工作,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7.jpg

地下党员杨蘅芬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毕业证

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前身为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师范学院,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学校被迫迁至广西梧州、藤县、融县,广东乳源、连县等地,九载十迁,直至抗战胜利。1938年9月独立为广东省立教育学院。1939年更名为广东省立文理学院。解放后与其他大学院系合并为华南师范学院,即现在的华南师范大学。

杨蘅芬即杨行,一九四四年七月,日军企图打通粤汉线,广东面临全面沧陷,粤北紧张,国民党机关忙于疏散。中共地下党员杨衡芬担任新运妇委会战地服务组长,决定把在国民党省政府机关和曲江县、韶关市新运妇委会工作的地下党员调来,组成了一个四十多人的战地服务工作队。解放后杨蘅芬任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新中国成立后

教育走进田间和工厂的每一个角落

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使得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受教育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广州高等教育、专业教育崭露头角,不少高校创立,其中最有名的是孙中山1924年创办的一文一武两所学校,一所是黄埔军校,另一所就是今天的中山大学。


今年正值两校百年校庆,展览中还将特别设置“黄埔军校中山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庆”专题,两校对中国近代史有深刻影响,书写革命、教育传奇。

8.jpg

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专刊第一期

创刊号,书名是由校长邹鲁题。


9.jpg

国立广东大学文科学院季刊


10.jpg

黄埔军校第一期教科书【精神教育】


11.jpg

黄埔军校学生录取证和学生胸标


12.jpg

中山大学第一届本预科毕业典礼合照

1927年6月30日,国立中山大学举行第一届毕业典礼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州分会代表胡春霖总司令部张根仁黄埔军校代表区凤梧及各界来宾济济一堂傅斯年、何思敬、曾济宽等演说副校长朱家骅按次序发放毕业证书。


13.png

黄埔军校第四分校第十五期学生毕业徽章


14.jpg

地下工作者郑方植中山大学毕业证

1948年中大学生,郑方植、李显仁、黄荣谦、陈孚素、刘根耀、梁伯行、阮文治、李小松、丘培华和梁锦昭在香港新光大酒店结社“新光学社”加入农工党,跟共产党走,为迎接广州解放效命,通过与陈劭南关系,建立了南方印务局为地下工作据点,窃取国民政府“密电码”。送到香港给中共负责人罗理实,受中共负责人饶彰风嘉勉。以中国农工民主党名义印发了广州解放时第一张进步的政治传单——《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告广州市民书》印刷发行了广州解放后第一份政治刊物——农工党的《人民周刊》1983年郑方植来中山着手组建农工民主党中山支部。


15.jpg

中山大学曾昭森教授聘书

曾昭森。广东广州人。曾留学美国。生于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1922年当选为岭南青年会会长。1934年任广西省政府教育顾问。1941年任岭南大学教授,创办《新儿童》半月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参加开国大典,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译著有(美)杜威的《经验与教育》。



7月27日-8月11日

花地湾古玩城与您一起

穿越时空近距离了解

我国教育制度的变迁与改革



我们怎么走

交通路线:

①地铁1号线花地湾站D出口步行5分钟即到;

②公交1、15、74、77、91、183、193、207、217、222、565、812、838、佛山 244、411、838路等,汾水站、翠竹苑站下车,步行300米皆可抵达。